养老诈骗有哪些?这六类较常见
养老诈骗是指假借养老之名实施诈骗、骗取公私财物的违法犯罪行为。这种行为,不仅导致老年人的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而且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重大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养老诈骗主要有六类:
01
提供“养老服务”
不法分子迎合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以上门照料、机构托管、提供床位等为由,诱骗老年人签订合同、交纳会费、购买养老床位、预交养老服务费用等。
02
投资“养老项目”
不法分子采取组织旅游、讲座、赠送礼品等手段,先向老年人灌输金融养老、新型投资等概念,之后以“高回报”为诱饵,诱导老年人购买养老保险、开办养老院、购买养老公寓、入股养生基地等。
03
销售“养老产品”
不法分子通过提供免费旅游观光、情感陪护、虚假宣传等手段,采取商品回购、寄存代售、消费返利、养生讲座等方式,诱骗老年人购买价格虚高的保健品或者伪劣产品。
04
宣称“以房养老”
不法分子以“以房养老”为名,声称每月可以获得高额利润,诱骗老年人抵押房产。事实上,不法分子会将房产直接以高息抵押给职业放贷人,并将房屋处置权交由其处置。前期,老年人可能会获得收益。后期,不法分子大多会卷钱跑路,致使老年人钱、房两空。
05
代办“养老保险”
不法分子冒充银行、保险机构工作人员,虚构或夸大保险项目收益,隐瞒保险理赔真实程序,设置陷阱,诱导老年人消费。
06
开展“养老帮扶”
不法分子以空巢老人为目标,在老年人面前装儿子、扮孙子,假借义务诊疗、心理关爱、直播陪护、慈善捐助、志愿服务、组织活动等形式,获得老年人的信任后,以多种形式对老年人实施诈骗。
老年人咋防骗?做到“四不两常”
在各类养老诈骗中,不法分子之所以诈骗成功,多是利用了老年人的心善、贪利等心理。为避免上当,老年人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不轻信“神奇功效”:树立正确的保健理念,不轻信所谓具有“神奇功效”的保健品,从正规的医疗机构获取科学的保健知识。
二、不贪占便宜:不参加所谓的“免费讲座”“免费茶话会”等,警惕各类“稳赚不赔”“低投入低风险却高额回报”的宣传。
三、不放松警惕:有些不法分子实施诈骗犯罪时,常先和老年人套近乎。因此,对于表现得异常热情的陌生人,老年人切勿放松警惕,莫过于亲近。
四、不泄露个人信息: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随意打开陌生的网络链接,不在陌生或不正规的网站、机构等填写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更不要轻易将验证码等告知他人。
五、常和子女商议:对于自称银行、保险机构工作人员或自称国家机构工作人员发来的短信或打来的电话,保持谨慎态度,如有疑问,可“第一时间”和成年子女商议,也可及时拨打相应机构的官方电话进行核实,或联系公安机关进行核实。
六、常学反诈知识:在诈骗手段不断翻新的情况下,应多学反诈知识,多关注新闻媒体、民警、社区工作人员等开展的反诈宣传活动,提高对诈骗的识别能力,保持警惕。最好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帮助自己拦截诈骗电话与短信等。
来源:潇湘晨报
编辑:吴一夫
本文链接:https://lianyuan-wap.rednet.cn/content/2022/08/17/11727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