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合”开辟扶贫新天地
——涟源市博盛生态体验园旅游扶贫侧记
涟源市博盛生态体验园位于涟源市桥头河镇新塘村,占地3000多亩,距长韶娄高速桥头河出口3公里,是湖南省博盛生态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盛公司)以“农业+旅游+文化+体育”为发展方针,以文化为主线,融合一二三产业,精心打造的生态休闲与乡村旅游体验园。2016年获评国家3A级景区,2017年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示范园区。
近年来,博盛公司深入贯彻习总书记精准扶贫精神,牢固树立“旅游+扶贫”理念,深入实施“四结合四开展”旅游扶贫举措,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帮助贫困户就地增收脱贫奔小康,让村民不再南漂,实现了旅游开发与脱贫攻坚的互融共促,走出了一条旅游扶贫、振兴乡村的新途径。
▲博盛聆泉亭。
结合贫困村民需求 开展旅游就业扶贫
需求是行动的指导。“南下打工”曾经促进了农民就业和经济发展,但也造成骨肉分离、土地摞荒、农村凋敝等社会问题。博盛公司急群众所急,想政府所想,毅然改革旅游用工制度。既提供餐饮、接待、环卫、种植、景区管护等工作岗位安排贫困村民就业,还引导施工单位把旅游建设项目附属工程交由村委会组建的施工队伍承担,多渠道开辟贫困村民就业途径。
贺怡、邱爱华、邱谅等贫困村民是南下打工一族,2015年返乡在博盛生态体验园担任部门主管,月工资3000元,在家门口的就业综合收入超过了南下打工的收入,2016年实现脱贫致富,现已盖起了小洋楼,过上了小康生活。贫困户何五江幼时家贫没读书,从贵州嫁到新塘村,因无身份证既不能外出打工,又没有一家本地企业愿意接收,一家6口全靠老公打临工糊口,脱贫无业,致富渺茫。博盛公司安排她在餐饮部当服务员,每月工资2200元,去年盖了新房,脱了贫。
博盛生态体验园餐饮部还安置了旷辉梅、陈雄英、罗新四、黄旭媛等11名贫困村民,今年可望全部脱贫。64岁的贫困村民陈碧军在博盛生态体验园当上了饲养员,每月发工资时,她总是乐得合不拢嘴地说:“做梦都想不到,60多岁的农村老太每个月像国家工作人员一样拿工资,感谢党和政府的脱贫政策。”像陈碧军、贺怡这样的当地村民和南下打工人员,在博盛生态园还有很多,足不出村就可打工赚钱,走上脱贫致富的阳光大道。
自2012年以来,博盛生态体验园共安置就业100多人,其中贫困村民19人,返乡村民22人,下岗人员13人,大学生5人,退役军人2人。上岗就业人员每月工资1800至3000元不等,累计支付工资2369万元,还使用临时工98000个工日,累计支付临时工工资1470万元。
▲博盛精准扶贫产业园。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 开展景区带村扶贫
博盛生态体验园坚持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基础,以景区开发为支撑,以旅游功能区为载体,以大湘西地区“湘军寻古”生态文化精品旅游线路为纽带,建成文化区、体育区、农耕区、休闲区、度假区、风景区等10多个功能区,举办了首届“博盛杯”越野挑战赛、南国牡丹旅游文化节,策划组织了“周末好趣去”“春暖花开时”“心花怒放”“探索自然,认知植物”研学旅游等旅游活动,并引入涟源乡村喜宴流水席和国际马戏。
通过形式多样的旅游、商贸、文化、运动等系列活动,园区旅游培育了热点,集聚了人气,促进了旅游产业扶贫工作。2017年接待游客49万人次,日均接待游客3000人次,签订产品代理合同567个,零售商品1800万元,带动村民开设家庭旅馆6家,提供扶贫摊位20个。新塘村贫困户李冬吾入园摆摊,销售土特产品,日均获利500多元。
在博盛越野挑战赛活动中尝到甜头的廖不凡不但开设了家庭旅馆,还在美食区域摆摊设点,2017年旅游收入达5万多元。景区带村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既促进了农副产品销售,又融洽了景区周边环境,实现了景区发展与扶贫攻坚的“双赢”。
结合园区产业开发 开展旅游委托扶贫
在市委、市政府支持引导下,在市扶贫办、桥头河镇政府、七星街镇政府指导下,博盛公司投资5000万元,建设博盛精准扶贫产业园,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扶贫模式,以委托帮扶方式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博盛公司提供香猪、饲料、技术给贫困村民,并负责防疫、保险和回购,引入“养殖+旅游”理念,开发香猪文化,打造“博盛香猪”旅游品牌;贫困村民将人均2000元的财政奖补资金委托给博盛公司作为股金入股,5年内每人每年领取扶贫收益;作为股金的财政奖补资金由市扶贫办、乡镇人民政府、村委会三方进行监管,实行封闭运行,确保专款专用和扶贫收益。
一是“提前收益”机制确保如期脱贫。贫困户签定委托帮扶协议且财政奖补资金进入公司后即可获得扶贫收益,提前进入脱贫行列。提前扶贫收益来源为公司原有产业已产生的利润。
二是“风险保障”机制确保兜底脱贫。由公司统一购买特色农业保险,并对藏香猪利润进行保底,确保每人保底扶贫收益不低于560元/年。
三是“增效增收”机制确保稳定脱贫。根据委托帮扶协议,对于新建项目收益,委托帮扶资金产生的收益全部分配给贫困村民,还提取10%的公司投入资金产生的收益作为园区所在村的集体收入。在公司增效前提下稳步增加贫困村民和村集体收入,实现稳定脱贫目标。
四是“模式转换”机制确保持久致富。5年委托帮扶期满后,继续自愿参加扶贫产业园项目的贫困户转换成合作开发模式,共同发展,确保脱贫村民在旅游发展中持续增收奔小康。博盛精准扶贫产业园项目实施后,委托帮扶的2680个贫困村民在2017年已领取扶贫收益154万元。
结合新型农民培训 开展旅游智力扶贫
博盛公司以湖南博盛生态休闲农业分校为平台,依托湖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湖南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和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园区一二三产业融合优势,组织贫困村民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培养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新型农民。
以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产业、乡村旅游为重点,推广新的农耕文化和农耕技术,提高贫困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能力,做到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实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目标。接受培训的100多名新型农民在园区创新发展农旅融合产业,拓宽了园区旅游发展领域。开创了园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局面,达到了共建共享共繁荣的智力扶贫目标。
博盛生态体验园已成为涟源全域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的一张新名片,走出了涟源,辐射到长株潭。慕名而来的游客摩肩接踵,提高了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了博盛旅游发展的强劲动力,开创了新时代旅游开发与旅游扶贫、旅游富民共同发展的美好篇章。
文/图 融媒体记者 蓝增 通讯员 曾爱求
来源:当代商报
编辑:石成
本文链接:https://lianyuan-wap.rednet.cn/content/2019/08/30/5906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