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有句俗语:小孩盼着过年,大人盼着插田。
过年是国人最看重的节日。到了年底,农事闲下来了,每家每户都忙着准备年货。杀年猪,网鱼,蒸酒,打豆腐,炸红薯片,煎豆沙饼。瓜子、花生、糖果,一样样地采购回来。请裁缝师傅来家里缝制新衣服。一切准备停当,就到了大年三十。这时家家户户贴起了春联,房门上倒贴大“福”字,小孩欢愉的心情,在大人忙碌的准备中,被渲染到了极致。
无论身在何处,春节都要赶回家团聚,吃团年饭。国人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造成了世界交通史上,人数最多的大流动——春运。大年三十这一天清早,大人们用三牲——鸡、鱼、肉先敬天地菩萨,再敬先祖列宗,然后用斋果敬观音菩萨。每一处敬神,年长者嘴中念念有词,请诸神前来飨用,谓之请神。焚钱纸,点线香,放鞭炮,大人小孩叩头作揖许愿,祈求神灵保佑新年风调雨顺、家业兴旺,小孩健康成长、学业有成。敬神祈福小孩们并不热心,他们兴致勃勃地在鞭炮的落红里寻觅哑炮。
大人们煎炒烹煮一番,一样样美味端上桌。一家人高高兴兴大快朵颐。大人们告诫说,敬过神的饭,都得倒进饭锅里,再端出来吃,否则会没有记性。平素小孩不能喝酒,这时小孩子也可端起酒杯和大人们碰碰杯。不经意间一朵红晕飞上了脸庞,这种晕晕乎乎中包含着小孩成长的快乐。一家人万一有人不能赶回家吃团年饭,那么家人也会多摆一副碗筷,表达对未归者的思念。
在农村,大年三十的晚上,欠账的、还钱的,大人们还要忙碌一阵,即使这年经济紧张,也要把数算清,说明白来年什么时候还钱,这叫清年账。钱还了,数结了,清清爽爽过年。大抵这时,人人都洗了澡,理了发,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小孩子也让大人们吆喝着把碗柜、洗脸架之类的家庭用具洗得一尘不染,这是另一层面的清清爽爽。
一切停当,小孩子围在旺旺的炉火前,眸子里闪着期盼,巴望大人们早点给压岁钱。小孩子揣着压岁钱,那心情如同揣着一锭金元宝。想着大人们顺带说的那句祝福的话,美美的做着聚宝盆的梦。
除夕刚过零点,山村里远远近近比赛似地传来人们放鞭炮的声音。照例每家每户有一个仪式,还是敬奉天地先祖,不过摆在供桌上的是热气腾腾的香茶,这叫求财。请起诸神,前来飨用香茶,保佑家家户户,新年里财源滚滚。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炉火越旺,寓意新年财源越旺。
正月初一一起床,大人小孩一律新衣新裤新鞋,人人都说发财话、吉利话。吃完晨饭,在大人们的率领下,家家户户地拜年,一律说“新年好,恭喜发财!”主人笑呵呵地拿出糖果、香烟,小孩吃糖,大人发烟,人人有份。一般是辈分小的先给辈分大的拜年,然后长辈回拜。一时间,田畴阡陌,山间小路,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一拨人碰上另一拨人,远远地吆喝问好,擦身而过时,拍拍肩膀,握握手。这种热闹、暖心、简朴的拜年实在是乡村独特一景。就是平素有点隔阂的乡邻,在这种集体的团拜中,也会前嫌尽释。这一天漱口水要用桶子盛着,洗脸水要用盆子装着,连地上扫拢的垃圾也不能倒,大人告诫说这是聚财。
“初一娘,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寄娘。”说的是拜年的先后顺序。“拜年拜到初七八,煮光坛子煮光塔。”说的是拜年要趁早,不然就不恭敬,主人也没有称心的菜肴可招待了。还有一句话叫“耍新春”,大人串门、打牌、下棋,小孩放鞭炮、玩游戏,随心所欲,痛痛快快,可以一直玩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是要吃汤圆的,家长会慎重地给小孩倒上酒,郑重地端起酒杯说:“喝了元宵酒,工夫到了手,大人发狠赚钱,小孩努力读书。”
“小孩盼着过年,大人盼着插田。”其实,无论大人小孩都盼着过年,辛苦劳碌一年,谁不想春节好好休息娱乐。不过是小孩多点天真童趣,而大人多点长虑忧患。
又是一年春节时,桃花源里好耘田!
来源:涟源新闻网
作者:朱伟华
编辑:石成
本文链接:https://lianyuan-wap.rednet.cn/content/2015/02/28/5148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