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七星街镇
2012-07-27 09:30:25 字号:

  七星街镇位于湘中腹地涟源市北部边陲,归水河畔,总面积156.9平方公里,辖七星、湘波、仙洞3个管理区,58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全镇总人口8.45万余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矿产资源丰富,自然地理环境优越,民风民俗纯朴,工农业基础较好。七星街镇1998年被确定为湖南省百强乡镇,2000年被确定为湖南省50个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之一,2004年被国家建设部等8部委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2012年被确定为湖南省小城镇建设特色镇。

  一、基本概况

  名称来历 相传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点七星孔明灯之处,被其命名为七星崖,后由当地名士改名为七星街。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1°48′26″~111°76′00″,北纬27°51′10″~28°01′20″。地处涟源市北部,北抵长沙市宁乡县,东接娄底市娄星区,南邻本市桥头河镇,西毗伏口、湄江两镇。辖区东西最大距离21公里,南北最大距离26公里,总面积156.9平方公里。人民政府驻七星村,电话区号0738,邮政编码417111,南距涟源市区37公里,东距娄底城区35公里。

  政区沿革 西汉属长沙国,后属湘乡县。宋熙宁六年属安化县。民国属安化县丰乐乡。新中国建立后属安化县三区。1951年8月属涟源县第六区。1956年为七星乡。1958年9月建立七星公社。1984年改为桥头河区七星乡。1995年1月撤区并乡建镇时由原七星乡、湘波镇、仙洞乡及原柏树乡的红仙、梨溪两村合并为七星街镇。

  政区划分 2011年末辖七湖、洪源2个社区, 58个村委会,共8个居民小组,606个村民小组。

  二、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境内大部为中低山区,地势略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160~300米,最高点位于菜花村的瓦子寨,海拔1070.8米,最低点石溪村中洲塅,海拔161米。

  气候 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春温多变,盛夏酷热,雨水集中,秋季常旱,无霜期长,严寒期短等季风性气候特征。多年平均气温15.8℃,年平均降水量1400毫米以上。

  水文 境内属湄水水系。七星河自雷鸣村北入境,由北而南,入湄水,境内河道长18公里。曲溪发源于茹光村沙子岭,由北而南,入湄水,境内河道长11公里。全镇共有小II型以上水库9座,大小山塘1500多口,为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提供了可靠的水资源保证。

  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 境内矿产资源有煤炭、铁、锰、白云石、石灰石等,其中煤炭储量1000多万吨,林地面积12.8万亩。

  自然灾害 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霜冻、雷击等。

  三、经济发展

  工业经济活力十足 七星街镇是一个资源型大镇,矿藏非常丰富,其中煤、白云石、石灰石、锰矿等矿藏比较出名,年产煤30万吨,是湖南省重要的产煤乡镇之一。镇内有南方洪源厂、田湖矿业有限公司等2个中央省属企业。近年来,七星人民抢抓机遇,着力招商引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逐渐形成了煤炭、白云石、石灰石三大支柱产业。招商引资有新成就。四家煤矿企业引进资金1.5亿元,山尖峰锰矿磷选精加工试产,年产10万吨高磷低品位铁矿精加工生产线即将建成,湖南鑫碧石材有限公司落户七星村,湖南矿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原香炉山铁矿,招商引资项目已成为推动全镇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力引擎,工业经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农业产业生机盎然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为主线,以促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为主要内容,紧抓机遇,不断完善农业水利设施,强力推进“特色强农”战略,逐渐形成了檀山、曲溪、湘波养猪、养牛规模小区,养殖大户日渐增多,养殖小区初具规模。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天华牧业有限公司、湖南昊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软籽石榴是七星街镇近年来重点开发的一个农业新项目,目前,软籽石榴公司已建立面积约4200多亩的大规模种植基地,并计划到2015年把公司建设成为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产值和利润双过亿。支持成立盛达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集约化经营,流转土地面积达4400亩。稳步发展特色产业,涟源市绿丰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00万元,以湘波桔场为中心种植金银花和圈养土鸡。积极发展生猪养殖业,扶持湘中黑牛、黑山羊基地发展壮大。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体制机制。

  四、基础设施建设

  城镇框架初步建立 七星街镇是千年商贸重镇,有一定的市镇基础。1996年以来,七星街镇着手城建开发,目前,以镇机关所在地为中心,以同星路、星城路、星源路为纽带,以同星路、梅枝塘、同方、洪源为商贸小区的小城镇格局已初步形成,镇区道路已经硬化、亮化,投资3000多万元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已完成立项、选址、审批等前期准备工作,城区范围不断扩大,水、路、电、有线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和绿化亮化逐步跟进。小城镇框架初具规模,城乡面貌蔚为改观。

  水利建设迅速发展 以水土保持、农业综合开发、渠道等为重点,加大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资1000多万元的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建设已在田湖、甘庄、大木、南岸、仙洞、曾家桥、红联、同方、七星等村全面完成,小农水项目已全面启动;投资340多万元,完成了红星水库和罗泊冲水库的除险加固,筹资50万元维修了红星水库左右干渠,修整河堤3万余米,涉及30多个村;以奖代投的“一事一议”项目全面铺开,产生了明显的综合效益。全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力度空前,农业生产保障条件明显改善。安全饮水工程全面启动,梨溪、土珠、甘庄、正里等村相继完成了人畜饮用水工程建设。

  交通建设突飞猛进 完成了“七伏”公路和“洪柏”公路的硬化,投资70万元的工农桥建成通车,投资30万元的虎溪桥完成改造,华雷公路已纳入干线公路改造的笼子,即将动工,华雷线虎溪段已硬化通车,届时我镇将融入“长株潭”一小时经济圈。近五年我镇共完成了乡村道路硬化156公里,消灭了不通公路的村,基本实现了组组通公路,公路网络基本成形。

  五、社会事业

  民生事业持续进步 投资300余万元完成了湘波中学综合教学楼、洪源联校教学大楼及仙洞中学学生宿舍楼的建设,镇财政每年挤出20万元左右的资金,用于教育投入。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10年中考,镇中心学校获全市乡镇中学综合评比第一名,其中仙洞、湘波、七星三所中学均进入全市前十名。新建了镇中心卫生院,开展了村卫生室创建活动,镇村两级医疗卫生条件大为改善。以统筹农村医疗保障为目标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基本确立。深入开展乡村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城乡环境卫生面貌焕然一新。积极改善农村文化设施。积极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共建农家书屋35处,新建镇综合文化站已投入使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民间艺术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国文化艺术之乡”实至名归。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村村通工程顺利实施。架设光缆21.9公里,接通了涟源到七星的数字电视信号,有线电视网覆盖村达到39个。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全面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健康发展,劳动关系日趋和谐。民政工作再上台阶,及时准确查报各类灾情,扎实开展拥军优属;低保工作实施了阳光工程,做到规范、透明运行,实现应保尽保,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形成。积极推进殡葬改革,大力弘扬移风易俗。公共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惠民工程春风化雨,深入人心。

  社会和谐深入推动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力度,扎实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加大了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力度;扎实开展“五五”普法工作;加大了对刑事案件、涉毒违法犯罪、地下“六合彩”和赌博窝点的打击力度,有效震慑犯罪,实现了社会环境平安和谐,被评为娄底市“平安乡镇”。煤矿安全再创历史佳绩,连续五年实现安全生产零死亡。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等各项国策,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更加和谐。

  六、风景名胜

  天子山 位于七星街镇机关西侧,相传天子山葬有三国蜀相蒋琬的衣冠冢。

  省立一中纪念碑 位于七星街镇中心学校校园内,1939年至1946年因抗战,省立一中搬迁至此办学8年,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等大批名人在此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1999年中科院廖山涛、陈述彭、唐稚松、谢逸农、陈庆云等多名院士及其余校友60余人,为纪念省立一中在七星的办学历史,特立此碑,并建有护碑亭。

  星罗寺 位于千年古刹星罗寺(现七星街镇中心学校校址)北500米的新民村移风山半山腰,占地12.8亩,建筑面积3660平方米。

  白鹤庵 山峰地势险峻,与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仙女峰遥相呼应,风景秀美,是理想的休闲之地。

  山尖峰 位于栗溪村与宁乡交界处,是镇内最高峰,有412公顷人工林场和稀有名贵树种,森林覆盖面积达5000多亩。

来源:

作者:涟源新闻网

编辑:石成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