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烈女黄婉梨墓
2012-07-08 17:11:49 字号:

  涟源市蓝田东10公里的湖泉乡关王村俞家园有黄婉梨墓。墓主黄婉梨于清同治三年(1864)九月,在此地手刃湘军二强徒,报仇雪恨后自缢身亡,时年17岁。当时棺椁入土,系一黄土坟冢。里人有感她“真烈智勇,世所罕见,虽非县人,而殉节留离则在县地”,1945年募资重修茔墓。

  墓全部用青料石砌成,墓围砌0.7米高的石墙,墓地内径4米,围长12.57米,墓首竖一高1.67米、宽0.67米的石碑,镌“江南黄婉梨墓”。碑两旁刻一联:“忍痛雪仇女中侠,留离表墓国之光”。墓门两边各立一石柱,高约1米,柱间置两根石横栅。离墓30米的路边立一高3.3米,宽1.67米的纪念碑,碑文刻黄女生平及她留下的绝命诗10首。

  据碑文及同治《湘乡县志》载:黄女字婉梨,名淑华,江苏省上元县人(今南京市郊),其父早卒,有三兄一弟。她5岁时(1853),太平天国立都南京。在天朝“男女按口分田,设女馆授技艺,妇女禁止缠足,可从军应考”的制度,她家有一兄及嫂随军作战,两兄及她和弟在家“力于农圃”。黄女“家故多藏书,暇则课,……常取古今节烈事治余,且勉之”。同治三年九月(1864),曾国藩的湘军攻陷南京后,纵官兵大肆杀掳,满城腥风雪雨,十室九空。黄女家乡上元,也未能幸免。于“陷城之二日,有乱兵至”,狂呼“从贼者杀无赦,主帅令也。”杀死黄之二兄、一嫂、母亲及弟弟5人,家财尽掠。兵中一申姓宝庆人,见黄女姿色佼好,不顾“悲痛哭詈”,强掳而去,“系于其居,施迁于舟,溯长江而上”。拟返家逼迫成亲。在茫茫长江旅途中,婉梨目睹旧识金姑、眉寿,不忍污辱,投江自杀,遂怀“惟恨未报,徒死何益”之顾。一面洁身自保,一面伺机除暴。船抵长沙,申徒欲卖黄女未果。“至湘潭,舍舟登陆,婉梨喜甚,意将以此行杀之。”未料申徒又邀一姓扶的同行作伥。九月十六日宿湘乡潭市旅寓中,她深虑“以一孱弱之身,逼处二壮夫之侧,杀之实难,污我甚易,徜不速死,恐无颜立于人世。”死意遂决,便在旅家“自述颠末而书之纸,帛怀如身,并作十绝以附于后。”其词凄恻,字字血泪。越日,至湘乡三十九都关王桥(今湖泉乡关王村),投宿一王姓客栈里。是夜,黄忍痛装欢陪二徒饮酒,且伴以歌曲助兴,将其灌醉,乘机下毒于酒,毒死一徒,复用匕首杀死另一徒。婉梨亦从容引颈自缢。乡人在墈殓尸体时,见黄女“周身缝纫,腰系帛诗”。她那不畏强暴,不苟偷生,视死如归的壮烈情状,令人无不唏嘘。

  “自古成仁总杀身,吾心何必苦逡巡;拼将浩气还天地,长共真灵在九垠。”这是黄女第十首绝命诗。她终以行动践证了“慎勿苟且偷生,以玷先德”的誓言,倍受当地百姓的尊敬,故为之立墓,并时往凭吊。

来源:涟源新闻网

编辑:石成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