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桥头河八景
2012-07-08 17:22:43 字号:

  桥头河是一方美丽神奇的土地,锦秀田园,气候宜人,钟灵毓秀。四面群山怀抱,蜿蜒清秀的湄水河似一条蓝色的玉腰带缠绕其间。桥头河秀山丽水,有着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虽说不能与张家界、黄山等名山媲美,但山水景色,以她“小家碧玉”似的美妙姿容,使那些身临其境的人们,怡怡自乐,尽情领略她的神韵,她的姿容,她的灵气,她的古朴。曾任清朝两江总督的陶澍,就面对桥头河迷人的风光景色,情不自禁的写下《桥市泛舟》,吟唱出心底由衷的感叹:“明朝处处启云关,放舸清涟第几湾。十里好峄莺馆静,半江新水鸭栏闲。堤杨带雨枝全绿,林笋经风箨已斑。自笑桑前三宿恋,推篷时望过来山。”这就是桥头河八大景点的真实写照。

  凤岭晨曦 位于桥头河的东部边陲,有一线奇峰异突的山脉,几座连绵相叠的峰峦走势,仿佛经神工鬼斧般的雕饰,宛若一对凤凰从地而起,展翅腾飞,直奔天穹,蔚为壮观,故名凤凰岭。特别每到盛夏时节,一轮红日从岭间喷薄而出,更是巧妙神奇,瑰丽无比。这是造物主对桥头河情有独钟的恩赐,筑造了一座旷世绝伦的永恒雕塑——双凤朝阳。这是兴旺的图腾、吉祥如意的象征。凤凰岭,曾是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的战场。1949年6月,由聂昭良率领的人民解放军湘中一支五团,将湘西匪特武装尹立言部全部围困在凤凰岭,一夜激战歼敌1000多人。如今,战场硝烟已散去,你可以眺望满山苍翠和岁月的烟雨风尘。

  芦茅山水 在桥头河西部,有一片美妙的山水田园。四周是一圈连绵起伏的山林竹海,野花烂漫,宛若彩屏。山脚下,村落有致,炊烟缭绕。中央是一片坦坦荡荡的田园,阡陌纵横,稻菽麦浪,嫩绿金黄,随风翻涌。秀丽的湄水河自北入南蜿蜒流转在田园之间,两岸堤杨垂柳,婀娜多姿,碧水掩映,无限娇媚,更为奇妙的是,北有狮子崖,南有虎形山,绿草茵茵,如织如绣的月牙花洲相衬点缀,相得益彰,妙不可言。南面的芦茅山林,峰峦竞秀。林木参天,花草繁茂;林中栖鸟,欢歌和唱,悠扬悦耳;常被晨雾暮霭弥漫笼罩的山河,如披轻纱,格外妖娆,秀美宜人,置身其中,可尽情感受蓝天白云的飘逸,绿树蓝花的和谐,倾听山鸟啾啾的甜叫,流水哗哗的欢笑;也可走上草滩,在绿毯似的草地打个滚,添几分野趣,几分童真;也可走进细沙覆地,孵石琳琅的沙滩上,着一身泳装,翻几个跟斗,来一场沙浴,更是妙趣横生。

  十里画廊 流经镇中心的十里湄水河段,既具漓江的清秀美,又有秦淮河的热闹氛围。胜景迭出,一景串着一景,称为十里画廊。岸边绿树成行,花木繁茂,岸上闹市与村庄错落,庄上炊烟缭绕,鸡啼犬吠,繁华闹市,古镇与田园村庄和谐地融为一体。清秀的柞树湾、峻峭的狮子崖、幽野的宝塔脑、神奇的滑石滩、历史久远的古石桥、错落别致的沿河建筑、宏伟壮观的石拱长廊,白雪翻卷的拦河坝,葱翠的宝台山,有形有景,形随心转,景与意迁,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朦朦细雨中看湄水河,别有一番享受。朗日那一眼清秀、亮丽、淡雅、怡美的湄水河畔,会被丝丝霏雨所笼罩,如烟雾弥漫,一片朦胧,十分妖娆妩媚。堤杨垂柳,铺宇亭阁,轻舟拱桥,忽明忽暗,若隐若现,虚虚幻幻、飘飘渺渺,恍若置身海市蜃楼之中,心花绽开,情思涌动。

  石桥长廊 修建于1995年的桥头河新大桥,堪为湘中一绝——石拱长廊。它是桥头河人创造的一道人文景观。不仅结构宏伟壮观,而且很有特色,如娇健的长龙横卧于碧水之上,全长285米,宽18.6米,大小拱孔七七四十九个,纯石材构筑,是湘中地区最大的石拱桥。景色十分壮美。伫立其中,清晨能观看到凤岭晨曦,暮时又能欣赏到仙峰夕照。还可领略到长滩鲤跃的奇妙,也可感受到湄河烟雨的神秘。是轻舟荡月的最佳之处,融五景于一体,是理想的观景台。 {Ky:PAGE}

  利涉古桥 桥头河镇东,有一名桥,曰“利涉桥”,据修桥碑记:湄水经桥头时,“夹岸岩,中多巨石,怒涛汹涌,河势溢险。病涉者多使以舟楫而漂流,往来每有灭顶濡首之患”。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邑人张元气为首与龙、吴、李、聂各姓捐资,众又分募于新、邵、湘等地,张家父子更是“誓罄家藏,以济其事”,始修桥于斯,名利涉桥,取便利众人涉渡之意。后因石工不善而坍圯,其后裔张氏兄弟“另择良工,采石图新,躬亲督率、拮据勤劳,食用不敢于公”,又赖邑侯劝谕,李、聂、吴、龙诸人鼎力相襄,于乾隆三年(1738年)冬再次告竣。不料又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被洪水冲毁,同治三年(1864年)众捐款复修,历时五载落成。古人百折不挠的精神,在桥头河传为佳话。

  利涉桥横跨湄水,共六墩五拱,高10米,长80米,宽8米,纯系大料石建成,结构严密,质量坚固,至今130多年仍巍然犹新。1971年,扩建为公路桥,仍基本保持原状,仅搬掉桥上两边榨石,各放宽一米作行人道,加花栏,桥面铺混凝土,载重量为汽13-拖60吨,是贯通涟源市域与省会,连接新、邵、湘、宁等县市的重要桥梁。

  行宫香火 桥头河镇龙湾村,有一殿宇,名“南岳行宫”。传说,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和十二月十六,是圣母和圣帝的生日,这座行宫是专为过生日而修建的,每年的这两日,圣帝和圣公圣母必来此宫“显圣”。于是,方圆几十里的善男信女们,在这两日纷纷来行宫烧香拜佛。据该殿负责人介绍:这两天,人特多,多达数万人。1998年,行宫收到信士捐助的“功德钱”达20余万元,靠近殿宇的桥头河镇新铺村,几乎家家都经营香火、鞭炮,其耗资子巨、香火之盛,由此可见一斑!

  南岳行宫遥望衡岳,近接仙峰,左邻桥镇,右靠湄江,万山环拱,雄踞楚南。据碑载,该殿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由当地贺国恂、聂玉斋为首,资材鸠工,艰难修成。行宫为小四合院,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砖、石、木结构,盖小青瓦,正面门厅,外墙塑众多彩色浮雕,从中门进入,上层为戏台,戏台藻井施彩绘,两边厢房为两层木房,供僧、尼居住,后是大殿,神龛供有圣帝镀金巨像,下设供桌并有许多蒲团,殿旁挂古钟一座,同治六年冬月铸造,系紫华峰九天玄女殿之物。1995年,当地和周边村民捐资18万元,对行宫进行了整修,并在庙后扩建“观音殿”、“圣公圣母殿”300平方米,宿舍120平方米。

  云塔雄姿 在离镇中心一公里远的南部龙湾村的湄水之滨,矗立一座建筑十分精工、又很壮观的宝塔,名为梯云塔,取其如天梯可直通云端之意而命名。清光绪甲申年(1884)初修建。塔成八角形,高七层,达44米。塔内成圆形,有木梯螺旋而上,上下互不碰撞,塔身各层翘角,均悬铜铃,共48个。风吹铃响,“叮呤叮呤”,清脆悦耳,优美动听,为方圆百里的一大胜景。春夏秋冬、四时八节,均吸引无数游人,前来攀登游览。

  梯云塔是革命先烈卢天放从事革命活动的场所,又是湘中武装起义的策源地,卢天放曾题七律一首于塔壁:“梯云高耸入天苍,几立巍巍气宇昂。湄水蜿蜒如玉带,仙峰秀丽似霓裳。天公有意河山美,造化无能黎庶康。借问征途何处觅,男儿奋志勿傍徨。”以谴责国民党摧残革命,号召同志奋志斗争,革命到底。非常遗憾的是,梯云塔拆毁于那动乱的年代,现仅存遗址。

  轻舟荡月 在盛夏酷暑之夜,摇划轻舟,荡漾漂游于湄水河,可休闲享乐。浓郁苍翠的沿河两岸花木,散发出阵阵清香,沁人心脾,使人心情舒畅坦然;五彩斑斓的万家灯火,洒落河面,如同白昼;习习河风,徐徐拂来,白天炎热和紧张工作的烦躁于劳累顿消,特别是每当皓月凌空,与情人窃窃私语,悠然划行,船头,轻轻扬起水浪,船尾悠悠荡开碧波,滟滟地涌,柔柔地动;粼粼波光,点点倩影,柔柔亮月,水面薄雾如纱,和伴悠扬悦耳的浆声,这种境界,如仙、如梦、如幻。

来源:涟源新闻网

编辑:石成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