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DR-2012-01019
涟政办函〔2012〕56号
涟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涟源市化解城区大班额问题四年
(2012-2015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各镇、乡人民政府,蓝田街道办事处,涟源经济开发区,娄底市白马灌区管理局,市直有关单位:
《涟源市化解城区大班额问题四年(2012—2015年)行动计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Ο一二年四月十六日
主题词:化解大班额△ 计划 通知
涟源市化解城区大班额问题四年(2012—2015年)
行 动 计 划
我市现有305所公办义务阶段学校,学生106771人。其中农村学校293所,学生86657人,平均班额42人;城区学校12所(另有私立行知中学、福荣学校),学生20114人,平均班额70人。全市呈现城区“大班额”、农村“小班额”,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城区生源分布又呈现“中心城区膨胀、城郊宽松”的格局,中心城区学位紧缺,目前有14个90人大班级,28个80人大班级。随着城市化进程,预计到2015年,我市城区居民将达到18万人,城区学校义务阶段学生将达到22200人,其中小学生约13200人、初中生约9000人。按小学每班45人、初中每班50人计算,现缺学位2428个,如不采取有效措施,2015年城区将缺学位约4514个(其中小学2735个,中学1779个)。为逐步解决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问题,保证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和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特制定本计划。
一、工作目标
通过四年努力,整合资源,疏导资源,调控资源,达到做精中心城区学校、做强城郊学校、做优乡镇学校的目的,化解城区“大班额”,做大农村“小班额”,提高我市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具体目标是:2012年秋季城区学校中小学平均班额由当前的70人降至65人,2013年降至60人,2014年降至55人,2015年初中降至50人、小学降至45人。到2015年,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投入2亿元,总建筑面积达到134000㎡,其中新增68700㎡,生均建筑面积小学生达到5.36㎡,初中生达到6.49㎡;生均校园面积小学生达到12.53㎡,初中生达到15.25㎡;新增学位7140个。农村新增合格学校206所,投入资金1亿元。有效化解城区大班额问题,基本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二、工作思路
(一)整合资源
根据低龄学生就近入学比大龄学生就近入学应优先考虑的原则,对中心城区学位结构做如下调整:市实验学校初中部在三年内逐渐退出,转化为小学学位,即从2012年秋季开始停止招收初一新生,每年退出初中学位420余个;市七中带办小学三年内逐年退出,转化为初中学位,即从2012年秋季开始停止招收一年级新生,每年退出小学学位60余个;市一中初中部在三年内逐渐退出,即从2012年秋季开始停止招收初一新生。同时加强新新小学、民主小学、育才小学等学校建设,满足附近居民子女就近入学要求。
整合学校周边资源,扩容增位。一是撤销工农小学,新建蓝田办事处中心学校。二是整合周边资源,扩充实验学校、新新小学、市二小的校园空间。三是扩建市九中、石马山镇中心学校、市三小、马家境小学,新征地117.2亩,新增建筑面积19200㎡。
(二)疏导资源
做强城郊学校,把学生“导”向城门口。加大城郊学校投入力度,对城郊薄弱学校实施师资配备适度倾斜机制,优化城郊学校教育资源,做强六亩塘中心学校(原毛坪中学)、石马山中心学校(原青烟中学)、三甲中心学校、枫坪中心学校,提高城郊学校对中心城区调控转移生源的承接能力和吸引力。
办好农村学校,把学生“留”在家门口。重点抓好农村合格学校建设,到2015年建成262所农村合格学校(其中新增206所)。加大农村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投入,联校以上的学校都配备班班通和一个多媒体教室。推行新型政企联合办学模式,通过企业家“捐资”,做优学校硬件建设;通过企业家“捐智”,实施现代学校管理机制和教师激励机制,提高农村教师政治地位和福利待遇,让教师安心教学。全面推行高效课堂改革,形成“校长养成、教师养成、学生养成”三位一体的校本教育,形成“行为养成、知识养成”两者合一的生本观念,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使农村“小班额”逐渐增大。通过上述措施,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使农民的孩子在家门口能读上好书,基本实现城乡均衡教育可持续发展。
(三)调控资源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均衡配置教师资源,完善教师招聘调配管理制度。设置农村教师津贴制度,鼓励教师安心农村教学工作。继续推行乡镇(办事处)捐资建校目标管理责任制,每年每个乡镇(办事处)建设合格学校捐资不少于50万元。为民办实事项目(农村合格学校)建设实行市直单位对口扶持制度。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市人民政府成立涟源市化解城区“大班额”问题领导小组,统筹协调,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强力推进各项工作。乡镇办事处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加大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力度,做大农村“小班额”,从根源上治理城区“大班额”难题。
(二)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招生行为,按“就近入学”原则科学划定城区学校招生范围,加强区域招生管理,实行“阳光招生”,采取提前申报、审核、公示、监督等招生程序,保障城区学校稳定维持标准班额。严肃招生纪律,各级各部门、乡镇(办事处)、社区要正确引导学生家长,让孩子就近入学,不能让孩子避近就远跨招生区域择校就读。出台加强城市教育设施配套建设工作的相关措施,明确各级各有关部门及房地产开发商的相关责任,开发商开发住宅时必须同步建设与之相配套的学校,或按规定缴纳相关教育费用。
(三)加大资金保障。各级各相关职能部门要严格执行《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义务教育设施配套建设工作的意见》(湘政发〔2007〕21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教育强省投入保障监督机制的意见》(湘政办发〔2008〕38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履行公共财政职能,明确教育建设经费投入责任。城市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和土地出让收益教育基金要按国家标准足额征收按规定比例用于教育,确保教育投入政策较好落实。城区学校项目建设要纳入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建设项目和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计划。凡学校建设项目,均享受省、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公益设施建设项目的优惠政策,除中央、省需要提取的相关税费外,市本级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免收,服务性收费只收取工本费。
来源:涟源政府网
作者:涟源市政府办
编辑:石成
本文链接:https://lianyuan-wap.rednet.cn/content/2012/07/06/5158291.html